【资料图】
5月末的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山区,漫山遍野的栗子树进入新梢速生期,放眼望去,一片“绿海”。
“这片是结果栗园,对于高接改优栗园,眼下正是接穗的展叶期。”来到红石镇小韭菜沟村的宽甸县板栗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团长郑瑞杰说。他走上山坡,随手解下套在改优栗树枝上的塑料袋,露出新嫁接的嫩绿枝叶。“现在就需要进行摘袋作业了,不然天热了容易灼伤幼嫩枝叶,摘袋后要立即打药防治虫害。”他叮嘱身边的村民那金贵。
板栗是宽甸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县种植面积近70万亩,年产量近5万吨。小韭菜沟村全村650户,基本家家户户有板栗园。“咱村板栗在收购点上叫得响,每年栗子下来时,拉货的车接连不断,光我自己家产的就得跑上半个月。去年,仅板栗一项就卖了十多万元。”那金贵说。
板栗在小韭菜沟村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因品种老化导致市场价格偏低等问题。今年春天,郑瑞杰和团队成员带来200公斤良种接穗,主要为“大国”“黄丰”等新品种,还进行了丰产栽培技术培训,讲解了嫁接改优、整形修剪、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技术要点。
“板栗树改接后第二年就有产量,第四年就能进入盛果期。”郑瑞杰是省农科院经济林所坚果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告诉记者,所里选育的新品种具有果大丰产、抗寒性强等优点。“大国”的单株产量在10公斤以上,“黄丰”单果重达32.2克。新品种的高产稳产将有效带动栗农增收。
板栗是木本粮食,板栗园在辽东山区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相关研究表明,每亩栗园在净化空气、固碳释氧、改善水质、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方面的总效益达500多元。
“小韭菜沟的板栗规模在县里虽不算大,但影响力不小,品种更新后,结出的大板栗会带来更大收益。”为促进当地板栗产业健康发展,郑瑞杰等科技人员一直在努力。
(辽宁日报记者 孔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