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大楼(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吴雨)中国人民银行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
人民银行当日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特别是核心CPI同比稳定在0.7%左右,广义货币(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
报告显示,一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3月末人民币贷款、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8%、12.7%和10%。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有关。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本身有个过程,加之疫情的“伤痕效应”尚未消退,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预期不稳等制约,特别是汽车、家装等大宗消费需求偏弱。近期居民出现提前还贷现象,也一定程度影响当期消费。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我国曾多次出现CPI阶段性下行现象,均未明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势。总的看,若经济保持正常增长态势,CPI阶段性回落的影响不宜夸大。今年5月至7月CPI还将阶段性保持低位,但随着基数降低,特别是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发挥充分作用,经济内生动力也在增强,供需缺口有望趋于弥合,预计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
报告显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加强与财政政策等协调配合,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保持物价基本稳定。